产业动态 | 新冠疫情加速产业互联网助推行业数字化变革

  • 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所谓危机,即危中有机,重大公共事件往往催生一系列新技术新产业。互联网作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其意义在于重新构建一维空间,实现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世界仍持续处于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之中,互联网不断将物理世界的生产生活方式向虚拟世界映射,去构筑一个广泛连接、虚实映射、实时互动、精准反馈的赛博空间,疫情将加速互联网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和应用,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演进是必然趋势,一个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的新经济世界正应运而生。


非典与消费互联网,新冠与产业互联

2003年,非典引发互联网消费革命,加速中国用户互联网体验进程,电子商务、电子支付获得跃迁式发展。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倒逼生产生活由线下转移至线上,互联网与产业深度融合,产业发展获得新势能和新机遇,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社会和产业领域进一步延伸。

01

非典与消费互联网

非典期间,国内线下交易面临停滞状态,电子商务得到迅猛发展,在困境中开辟出一片交易新天地,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巨头顺势崛起,吹响了电商行业颠覆传统零售行业的号角。据中国电子商务白皮书,“2003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中有246家企业实现了网上交易,销售量达4457亿元”。非典证实了数字移动技术和互联网的有效性,成为消费互联网在中国崛起为真正的大众平台的转折点。

全员隔离的阿里巴巴,上线淘宝网尝试C2C模式,开启了中国电商之路。非典降低了消费者外出频率,商户企业线下交易受阻,阿里巴巴敏锐捕捉到这一特殊时期网络零售的刚性需求,开始秘密研发淘宝网,尝试C2C模式。2003年5月10日,阿里巴巴杭州全体员工在家办公的第四天,秘密筹备26天的淘宝网正式上线,为用户提供个人网上交易服务,实现了国内首次互联网C2C模式尝试。犯其至难,方能图其志远。非典期间,许多对电子商务嗤之以鼻的企业遭受重创,但140万阿里巴巴会员企业中,却有一半实现了跨越式、爆发式增长。

京东线下门店遭遇非典冲击,开始发力网上商城,成功转型为专业电商公司。“京东多媒体”早年在中关村发展得风生水起,依靠线下代销光盘、刻录机成为代理商中的佼佼者,计划未来铺设500个柜台,打造电子行业的“国美”。然而非典的到来打破了一切幻想,仅21天,京东多媒体账面流失800多万元,隔离使12个柜台全部关闭。刘强东绝处逢生开始尝试网上接单,凭借多年积攒的好名声以及游刃有余的网络推销,京东拉拢到第一批忠实客户。非典过后,刘强东判断中国将经历电子商务的大爆发,果断砍掉线下业务,于2004年1月正式上线“京东多媒体网”,此后京东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第二大电商平台。   

“黑天鹅”事件发生时,正是获得生存权和进化权的“反脆弱”赢家实现行业颠覆式突破,获得跃迁式发展,让商业世界更为丰富和多元之时。

02

新冠与产业互联网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疫情肆虐,武汉封城、人员流动减少、企业延迟复工、医疗物资供应短缺、生产供应链中断等,疫情给经济社会带来了猝不及防的巨大破坏。如果说2003年非典期间社会动员主要依赖国家力量,那么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在国家力量的动员机制下,产业互联网则拔地而起,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以平台企业为连接器,发挥着前所未有的资源整合功能,大大提高了社会应急动员能力,在医疗物资对接、医疗设施建设、药物研发支持、远程诊疗、疫情信息防控、助力企业复工复产等方面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新冠疫情冲击下,餐饮业遭受损失高达5000亿元,全国多地旅游景点关闭,车市下滑幅度近30%,奢侈品、电影院线、家具家电等行业均遭受波及。与此同时,另一些数字经济行业却逆流而上。以微信、QQ为首的移动社交app月人均使用时长上涨15%以上,IOS系统app畅销榜TOP10游戏流水同比增长40%,生鲜电商、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行业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产业互联网持续纵深发展,从连接人、商品、信息延展到企业组织内部、政府服务层面,带来医疗、教育、办公、政务、制造等领域场景重塑和产业升级的发生。场景重塑的背后,数字技术在广度、深度上实现了一次大跨越,产业互联网让数字化能力在社会各领域铺开,极大提高了社会运行效率和生活体验。新冠疫情按下产业互联网加速键,数字化变革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推进的必然演变趋势。


新冠疫情为产业互联网发展按下加速键

01

产业互联网在疫情防控中崭露头角

相较于17年前消费互联网的单枪匹马,此次新冠疫情抗疫之战有了产业互联网及相关平台企业的加持,显得更加从容和高效。海尔COSMOPlat、航天云网等纷纷上线医疗物资信息共享资源汇聚服务平台,动态监控防疫物资生产、物流数据,提高医疗资源调配效率。树根互联、徐工信息、中科云谷、利星行机械等助力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为现场施工设备提供实时监控、故障预警处理及后台支持,为中国制造加速。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搭建5G远程会诊平台,通过远程视频连线优质医疗资源。微医、阿里健康、好大夫在线等互联网服务平台线上构建“虚拟前线”,通过提供在线义诊,避免了线下求诊不当造成的交叉感染。“停工不停产、停课不停学”打响了疫情期间在家办公的号角。华为、腾讯、航天云、紫光云等企业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在线网课等环节提供服务,保障了企业在线运转效率。

3月以来,国外新冠疫情日益严峻也催生了对产业互联网的应用需求。微软Teams一周内新增逾1200万用户。ZOOM在美国地区苹果和谷歌移动应用商店的免费排行榜上名列榜首,超过Facebook和Netflix等社交巨头。美国PTC公司在疫情期间组建了一支跨职能云服务快速响应小组,从远程设备监控、故障诊断及排除等环节为罗氏新冠检测盒项目保驾护航,PTC的MasksOn计划为抗击新冠疫情的一线临床医生提供可重复使用、可消毒的个人防护装备,在装备材料短缺的情况下,通过PTC产业互联网平台快速找到了替代材料来源,并借助云化的Onshape技术简化面罩协同设计、评审和BOM发布过程,大幅缩短产品交付周期。

02

后疫情时代,产业互联网未来可期

2003年非典疫情催生第一次非接触式经济热潮,带动以电商为代表的非接触式经济发展,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际,非接触式经济依托5G、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再一次成为新兴产业新风口,数字经济领域涌现新场景和新赛道。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非接触式新场景和新应用推动医疗、教育等相关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在线办公促使HR、财税等相关领域SaaS应用受到市场追捧。行业数字化趋势日益凸显,前沿技术应用推动医疗、物流、工业等领域非接触、无接触场景不断兴起,5G、大数据、芯片等硬科技逐渐进入应用阶段,成为未来机会的爆发领域。

从消费到社会,从社会到产业,互联网不断将物理世界的生产生活方式向虚拟世界映射的过程,去构筑一个广泛连接、虚实映射、实时互动、精准反馈的赛博空间。互联网渗透进入电子商务的体验、支付、物流环节,促进在线直播、新金融、智慧物流等产业业态不断蓬勃发展。在线问诊、远程医疗、在线教育、共享出行、冷链物流等则表现出互联网在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领域的应用延伸与拓展。集线上采购、协同设计、建模仿真、物料调度、作业排产、质量管控、云端营销和远程服务于一体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是互联网在产业领域的探索与应用,标志着互联网发展正加快进入下半场。产业互联网重新定义了消费模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治理方式,成为倒逼传统社会向数字社会转型的变个性力量。


产业互联网将加速行业数字化变革

随着需求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复杂性、场景多样性以及供应链复杂性的不断深化,整个社会运行系统将变得越来越复杂。数字经济的本质是在“数据+算法+算力”定义的数字世界中,以数据的流动去解决复杂社会系统的不确定性,优化资源配置能力,提升社会运行效率。产业互联网作为数字社会最重要的一种经济承载形式,是新基建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一种新兴业态,通过对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起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深度互联的新型生产、服务、流通体系,是从传统社会向数字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未来产业互联网将加快推动行业数字化变革,呈现以下新趋势:

数据驱动下,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程度将大幅提升。产业互联网将通过数字技术简化或重构商业流程,基于数据协同的价值链分割与整合,利用生产过程的数据化、智能化、一体化预测并减少生产故障,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整合,推动信息化与互联网化的生产过程与供应链、营销链全面对接,最终实现供应链的智能化以及价值链的全过程数据化。

产业互联网将全面赋能企业生产制造全流程。疫情发生前,我国经济数字化很大程度上集中在营销领域;疫情发生后,企业积极对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通过整合、分析制造设备数据,实现生产要素动态、精准、最优化的配置。同时,加大工业机器人投入力度,尝试各类线上办公新模式,迈向更深层次的数字化转型。

制造即服务趋势日益凸显。工业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70%。产业互联网将赋能制造企业发展精准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运维和在线支持服务,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个性化设计、多元化融资、便捷化电子商务等服务形式,形成以客户为中心,包含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等的“包”。

通过网络化协同制造平台,推动大企业平台化发展。依托协同制造平台推进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型制造,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将通过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综合运用资源共享、资金扶持、收益分成等方式促进合作伙伴的培育壮大;依托平台建设“智能工厂”,重点应用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促进小企业融入到平台的资源网络之中。


本文转自“南京新经济观察”微信公众号。

本文转自“青岛新经济观察",版权归长城战略咨询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并附上原文链接。




关注我


按住 、识别



宁波新经济观察

GEI新经济瞭望

羚客有话说 条评论